热点信息
 西化之初的日本民居与家具
 以床为屋和以屋为床——中国传...
 高品质的日本木材
 《日本木材创造卓越生活品质》...
 日本的都市庭园
 创造更美好的居住环境——室内...
 日本木材与技术成功出展第三届...
 中日木材与木结构建筑研讨会在...
 日本先进的木材加工技术——室...
 中日木材与木结构建筑研讨会邀...
 高品质木材演绎美丽木结构空间
 木结构的创新与发展——日本住...
 中日传统家具造型差异探析
 日本木材和木结构技术将再度隆...
 享受悠然写意生活 简约禅意的日...
 日本木材与木结构住宅研讨会
 清新自然的天花饰材——室内外...
 木结构学校设施、体育设施——...
 清新自然的内墙饰材——室内外...
 毫不逊色的日本钢铁文化
   首页 - 详细内容
毫不逊色的日本钢铁文化
类别:日本木材与木制建筑 | 录入者:tcdos | 发布时间:2010-07-30 [4109]

Japanese Steel &Iron Culture

■摄影、撰文:戴向东 Dai Xiangdong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说日本是一个木文化无所不在的国度恐怕无人置疑,但要说日本具有毫不逊色的钢铁文化则可能有人会表示不解。因为笔者在2006年第8期的本刊撰文“无所不在的木文化”,为了解读日本的钢铁文化,所以加了“毫不逊色”作为本文的题名修饰。有一点需说明,这里的“钢铁”是泛指“金属”之意,包括了金、银、铜、铁等。钢铁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工业产品材料和日常用品的原材料是一种通识。但通过对日本岛国人们日常生活环境方方面面的洞悉,我们同样可以发现日本具有一种超乎普通意义之上的“钢铁文化”。
世界文明古国一般是先出现漫长的青铜时代,然后才是铁器时代。但是在日本,铜器和铁器都不是自行产生的,而是外来的,于汉代时(即日本的弥生时代)从中国传入的,而在此之前,日本历史上首个有代表性的本土文化即是以绳纹陶器与陶偶为标志的“绳纹文化”。金属器具的传入,给日本人的生活带来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佛教于6世纪中叶由中国(或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后,大批中国和朝鲜的工匠东渡日本,使处于蒙昧状态的日本建筑与美术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崭新阶段,他们指导日本人建造寺院,修造金铜佛象。镰仓时代,梵钟也在众多寺院中出现。现在存世的许多大大小小的金铜佛像与梵钟存放于东京、京都、奈良等地的寺院与博物馆内,有的更是日本重要的国家文化财(遗产)和日本国宝,成为世人研究东方艺术的宝库。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中国高僧鉴真到日本的最初驻地东大寺内的金堂毗卢舍那大佛,高17米。该巨佛从747年开始铸造,经8次浇铸于749年10月铸成。它于12世纪和16世纪两次毁于战乱,今日所见为后世修复像。据传,东大寺大佛的铸造耗尽了举日本全国所有的铜。由此,日本的金铜佛像明显减少,并以大量的木作雕像加以替代。
在明治初期日本开埠之后,随着西式建筑在日本的兴建,日本传统家具也开始出现西化的倾向。在二战结束前,日本的传统家具仍占主要地位,时直今日其在市场的份额还保持在10%左右。日本传统家具品系中最大的一类即是箱柜类,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箱体正立面上的各种五金配件的装饰。五金配件在日本传统柜类家具上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实用功能。装饰性主要体现在与木材的色材和质感对比,五金件图案的造型和题材及其内涵等方面。而其实用功能主要是增加箱柜的牢固度。如在箱体四隅或柜门四角色镶铁(或铜)角。事实上,我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用五金件作装饰的家具。日本传统箱柜的五金件装饰的做法估计于隋唐时由中国传入,日本人根据本国的风土与生活习惯对其加以取舍,创造出日本和式家具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形式。如果我们对一些五金件装饰的传统箱类家具不加以仔细分辨的话(主要对五金件装饰的面积、图案与题材等方面加以区别),可能还真分不出是中式或和式。今天,和式家具仍然受到日本人的喜爱,在日本绝大多数家具卖场中都辟有专门的和式家具展区,而五金配件则是和家具的最大亮点。
日本是个岛国,四周环海,属海洋性气候地域,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800毫米,雨水非常充沛,所以长年空气湿度都很大。钢铁作为一种耐腐、耐潮性能极高的材料,在日本这样的地域环境条件下,在建筑、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就不难理解了。
在建筑方面,一些高层建筑与住宅公寓楼的阳台上,为了保持建筑外观在色彩上的谐调,阳台围栏(栏杆)常采用与建筑立面色彩近似的金属围栏,而且随处可见。但围栏的形式与传统木建筑的围栏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是以现代的材料来表现传统的形式。另外,由于日本的地价昂贵(如东京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前曾经是世界上地价最高的地区),可谓寸土寸金,有的民用住宅(也有低层的公寓楼)室内空间窄小,所以将楼梯设于室外,由于多雨潮湿这些楼梯也都采用钢质的。
在木文化无所不在的日本,有数以万计的木质的传统建筑(神社、寺院、民宅等)与桥,在神社前的鸟居和神社建筑木围栏上,在桥的扶栏上,我们都能看到本应是外露的木头端部被各种造型、图案各异的金属件完全包住加以装饰。其作用除装性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它的防吸湿功能。我们知道,木头的各个表面中,其端部的吸湿能力最强,这是木质材料的最大特性之一。所以,这个木头裸露端头的金属装饰件的作用就是为了减少木构件因长年吸水吸湿过早腐烂,从而在风吹雨打的环境中延长木建筑与木桥的使用年限。出于同样的原因,日本许多的户外家具多采用金属材料制作。虽然也不乏众多的木质户外家具。
与欧洲国家的塑雕材料以石材为主相反,日本的户外雕塑则似乎对金属材料情有独钟。这也是日本美术自明治时期之后全面吸收西方美术,乃至在日本美术界出现了一种压倒一切的“欧化运动”之后,在雕塑方面形成的与西方审美趣味相异的一种做法。
日本民族将其生活环境整理得非常干净,但也有一些充满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日本人以其爱美的天性把日本列岛治理得山青水碧,寸寸锦绣,无论大街小巷还是公园广场,处处一尘不染,让世人赞叹不已;一方面,错综杂乱的电缆线也恃无忌惮地横过街道,划过天空,更有成千上万的笨拙的金属垃圾箱,三五成群的摆放在街道边、拐角处的醒目位置,真是达到了随处可见、无所不在的地步。甚至由于电缆和垃圾箱的“干扰”,为了拍一张构图完美的照片,我不得不“东躲西闪”,才能选择到一个好的拍摄角度。也许这正是日本民族追求“残缺美”的一种表现吧。
世界上轨道交通最发达的城市非东京莫属。其市内交通的主要工具就是轻轨电车与地铁,用“蜘蛛网状”来形容东京市区的铁轨线实不为过。日本其它城市的轨道交通虽不如东京方便,但也差不了多少。自1872年日本第一列火车运行起到目前,37万平方公里(2/3的陆地为森林覆盖)的日本列岛上筑起了近3万公里长的铁路线,保持着世界一流水平,其密度之大可想而知。而这些铁轨可以从容地众目睽睽地横贯马路中央,也可以堂而皇之地从众多民宅的墙根边擦身而过。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自金属器从大陆传入日本岛国后,以刀剑为代表的钢铁文化就成为了日本武士与皇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一种泊来的、与其固有的地域文化——木文化相对应的文化形态。这也正是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解读日本文化的名著《菊花与刀》书名的由来。如果说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让日本尝到钢铁的甜头,从而造就了日本发达的钢铁工业的话,那么以钢铁支撑起的战争机器则加速了日本在二战中的灭亡,并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样,日本借助在“和平宪法”框架下致力于民用目的发达的钢铁工业,则实现了罕见的战后复兴,并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然而,在重建过程中,日本仍然没有忘记“向西方国家看齐”的国策,努力学习和模仿西方国家,从而实现了汽车与电子电器工业的腾空跨越式发展,并超越“老师”——美国(汽车、电子)、德国、英国(电器)……
作为极力西化、模仿西方的杰作,我们不能不提到具有地标性质的钢铁建筑——“东京塔”。它耸立于东京的闹市区,于战后迅速恢复的1958年建成。其模仿的对象即是著名的巴黎艾菲尔铁塔,高333米,比艾塔高13米,所耗钢材为艾塔1/2,仅花一年半时间建成。东京塔钢架上布满外露的钢铆钉,外形酷似艾菲尔铁塔,只不过穿上了日本传统装饰色的桔红色“马甲”。据说,到日本旅游的人几乎都要登上这个著名的电视铁塔一览东京全景,甚至可以眺望到百多公里外的富士山。
另外,在日本最繁华的闹市区的“不夜之城”银座,有一个名副其实的钢铁建筑——“日产尼桑汽车展厅”,展厅从内到外全由钢铁构成。外立面是银灰色波纹状铝塑板,内立面由做工精巧的亚光不锈钢饰面,铁衔架与钢筒灯暴露在顶面,地板也铺满防滑不锈钢板,展厅中心的钢质展台由内置马达控制缓缓无声地转动。室内墙面、地面相互间衔接处非常严密,其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出类拔萃的技术、一丝不苟的工艺与高技风格的钢铁建筑,或许正是“日产汽车”企业文化的一种含蓄宣示。同时,也是一种钢铁文化的刻意展露。
(责任编辑:东 方)



 

 
» 上一篇: 西化之初的日本民居与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