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指间的家具艺术——家具模型设...
 低坐具向高坐具的演进
 藻井中的儒家文化
 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思考——以...
 小户型多功能家具的几款创意设...
 朱小杰家具设计思想的价值
 中国传统家具创新探讨
 解析意大利沙发品牌Calia的本土...
 明式家具审美文化与现代家具设...
 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创新再设计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家具DI...
 非木质材料在现代家具设计应用...
 著名设计师朱小杰谈设计与生活...
 彰显北欧特色 鼓励设计创新(图...
 中国明清家具现代价值考
 川西民间家具初探
 第3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获奖...
 从卡姆帕纳兄弟思考当代家具的...
 彰显北欧特色 鼓励设计创新...
 著名设计师朱小杰谈设计与生活...
   首页 - 详细内容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在当代禅意空间中的运用传播研究 ——以无锡拈花湾为例
类别:设计论坛 | 录入者:fid | 发布时间:2023-09-13 [510]

民族视觉形象是文化融合积淀后用凝练的符号来呈现的一套识别系统[1]。从平面纹样到器物服饰,从建筑景观到多媒体艺术,包含丰富形态,反映集体共有的审美趋势与文化认同。学者刘莉曾从表象、意象、意指三个纵向层次剖析中华文化符号体系构成,指出其标识性、传承性与生长性同在,具备共创、共通、共享等特质[2]。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历经千年传承发展,凝结华夏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反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3]。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召下,当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外来文化碰撞时,国人助其走出独特发展之路。

禅文化最初受舶来佛教文化影响,传入后不断与本土民族文化融合。在遇到儒家思想、老庄哲学等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后,逐渐演化为一种淡泊平和的生活观,以吉祥图案、花窗器皿、中式家具、中国园林等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为载体展现东方美学智慧。不同于长城、黄河等直击人心的独立图腾式符号,禅意空间于细节中处处渗透中国元素,传递国人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风俗信仰等。无锡拈花湾(以下简称拈花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将禅诗章句中的形象意趣转化为契合国家社会环境、风土物候的实在生活场景和文化空间,以现代科技为辅助,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当代运用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1.1 拈花湾的基本格局

拈花湾地处无锡太湖之滨,是在自然环境中彰显中国人文特色与生活方式的禅意文旅小镇。镇名取自“拈花一笑”典故,基地呈五瓣莲花造型,多以中式园林造景,以唐宋风格建筑奠定基调,以江南水系串联景观及商业文化体验区。结合环境布局,空间定时开设中国传统节日市集,举办品茗花供、华服雅集、手作体验等活动,或结合曲目演绎,传递“好好生活”的理念。拈花湾有一套独特的空间命名系统,它将禅意故事中的意向与传统认知中的中国形象关联,如“鹿鸣茶苑”,连结鹿野苑与《诗经》“呦呦鹿鸣”的意境,将想象与视觉关联,营造出心理层面的“视觉形象”。而“鹿”形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正有吉祥和谐、超然隐逸等寓意。拈花湾善用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视觉形象传递禅文化理念,以可感知的现实生活营造全方位的身心关怀。

1.2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在拈花湾禅意空间中的二维应用

波罗蜜多酒店及其附属的27家散布于小镇中的主题客栈都以专属logo符号象征不同主题风格。文章选取代表这28个空间的平面标识,通过简述符号特征、属性,提取其中的中华民族形象和禅意元素,作出分类分析(表1-表4):

列表分析发现,拈花湾禅意空间的二维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主要通过图形、图案、颜色、书体、位置组合等要素呈现,表达内容分为自然物象、人为事物、文化典故三种属性。28个平面形象中,既有单一属性构成的形象,如松风十里客栈简化自然物象,以风吹松针的动态构成圆的外形,辅以行隶结合的书体,传达隐逸平淡的禅意生活观;也有两两结合或三者结合的,如青花客栈融合自然物象与人为事物,将花叶造型、青花颜色与瓷盘及书体结合,通过“青花瓷”这一集体认同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传递素洁高雅的禅意态度。

可以发现,28个二维形象中涉及自然物象的更加具体生动,涉及人为事物的大多都与另外两种属性“嫁接”,或因人为事物的产生本就依托于对自然的改造和对文化的转译。而涉及文化典故的二维形象相对抽象,以字体造型、笔法、文字排布居多,内容多为诗句、佛禅故事或体现行为与生活态度,因此常赋予某个心理或文化概念以“实在的”视觉形象。这些发现为研究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在当代禅意空间中的运用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础。

1.3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在拈花湾禅意空间中的三维呈现

拈花湾禅意空间的三维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主要体现在景观规划、建筑结构、室内设计三个层面:

景观规划层面,主街香月花街业态繁多,展现市井繁华。宽檐灰瓦的木屋与错落茅檐相接,再现古诗词的雅致田园形象。内部院落设计以竹、枫、石、藓等搭配自然水系,体现中国园林精髓。五灯湖莲形舞台上身着民族服饰的女子伴水雾起舞,观者亦可着华服游园。拈花湾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以山水画卷意境再现古代中国城市形象,构建出充满禅意的清雅世界。

建筑结构层面,拈花湾禅意空间多用中国传统木结构,展现大斗拱、出檐深的雄浑特色。拈花塔采用楼阁式佛塔做法,塔身分布蜀柱等结构,缀以仰莲、三花蕉叶等。重檐歇山顶的百花堂遵循中国古建等级、模数和数字比附规律。其他民居房屋侧面可见抬梁式结构和园林月洞门做法。精妙的中国古建形象传递出悠悠禅意。

室内设计层面,拈花湾禅意空间多用“新中式”风格。经典的中式配色空间中有改良的中式家具、灯具和软装陈设,界面装饰多见中国元素。材料常见棉、麻、木、丝、竹等,体现中国农耕社会的手工业特色。还有一些室内空间巧借室外环境或光影变化造景。

波罗蜜多酒店室内设计用江南地区的材料物件[4]为佛禅故事注入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基因。设计师撷山脉、祥云等自然元素,取鱼篓、云板、竹节、提盒、铜环等古风元素融入灯具家具形态塑造。大堂吧水波纹地毯营造出湖水涌动感,玻璃构成取景框,与窗外白鹭、树木竹石、流水远山构成亦动亦静的生态画卷。部分墙面饰以山水画绢、浮雕和格栅,搭配竹帘、案几,增添禅意雅居的返璞归真感。

拈花湾客栈风格规模不一。如“半窗疏影”客栈,光线透过冰裂纹等中式花窗[5]投下影子,房号牌也用投影设计,虚实交错。“一花一世界”客房墙面饰花、扇元素,传达“半遮面”的含蓄。“青花”客栈以青、蓝、白为主色调,以陶瓷、笔墨、剪纸为墙饰。客房布艺用盘扣元素,似简朴布衣,以此比喻生活淡雅贴切至极。“醉春芳”以古诗词为元素,加入花鸟刺绣、髹漆、镶嵌工艺并饰以花叶纹、吉祥图案等(图 1)。


▲ 图1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

在拈花湾部分酒店、客栈中的三维呈现

1.4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在拈花湾禅意空间中的多维及动态表达

以《禅行》为代表的实景演出通过多维场景与动态形象传递出中国味的禅意生活观。它以拈花湾的山水景观建筑为背景,将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融入舞台表演,凭借灯笼、莲花、芦苇、乌篷船和戴斗笠、着长袍的江南隐者等形象营造出“一苇渡江”“花开五叶”等文化场景。变换的烟雾、灯光效果辅以琵琶、古筝、江南丝竹等民乐音效构成有声有色的动态山水画卷。这幅一眼跨千年的画卷中,设计者打造了观演合一、文旅融合的沉浸式体验,以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展现禅意生活。每位游客都可巡游互动,参与茶艺、花道、熏香、抚琴、书法等极具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场景,体验惠山泥人、紫砂手作等地域性文化遗存。游客既是观赏者、体验者,又是演出整体视觉形象的共创者。

2.1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自古以来人类借视觉形象表达意念感知,构建了可共享的丰富文化符号系统并通过不同媒介呈现。尽管不同阶段表现形式有异,被指代的内容往往依附于物体、图文或行为动作之上,如建筑景观、空间场景、服饰器皿、书画形象、人物角色及动植物等,以特定的色彩、造型、线条、图案纹样传递情感观念、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

民族视觉形象是一个共同体中传统文化的核心,不仅代表本族群的共同认知,还形成一种对外的集体形象,以获得外界对其的共识、肯定。这些形象常构成视觉要素与文化内涵间的特定联系,如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红代表喜庆、云纹代表如意吉祥、斗拱代表工匠精神和营造智慧等。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通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呈现塑造国家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6]。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视觉形象必然存在共性和差异。文化交融使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情感记忆越来越多,因此,拉紧文化认同的民族共同体纽带,用表征中华民族的隐喻符号塑造国家整体形象[7]、建立共享的视觉形象体系尤其重要。随着时代和技术发展,对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理解、传播愈发多元,常触发听、嗅、味、触[8]等其他感官的联觉。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运用和传播中,还有许多新的文化符号不断生成。要兼顾世界与本土、民族与国家间的多层次包容关系,关注个体和群体归属感。

2.2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与禅文化的融合共通

“禅”最初是自我修持以参真理的方法,禅宗起源于佛教“拈花一笑”的典故。佛教从西域传入华夏,经胡化汉化终被纳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佛教中国化后的“禅”是印度民族与华夏民族、北方胡人与中原汉人间的融合[9]。

禅文化与儒、道文化相互渗透,因此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存在诸多相似。如,禅文化认为生命源于自然、归于自然,要从万物流转中寻觅规律。禅意美学有“空、静、灵”的特征[10],也讲意境营造,在情景交融[11]的移情忘情中阐发哲思[12]。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万物与我为一”,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思想。崇尚寄情风物的中国人极易在禅的空灵意境中获得内心丰盈。此外,禅文化求简求淡、尊重原态,常用竹木石藤等材料造物,以少胜繁,与我国传统造物的“和”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似。又如,禅文化关注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提倡和平、平等。这与我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及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与禅文化互融,造就独具东方智慧的生活观,或以建筑、诗词书画、器物等传递美学奥义,或以祈福点灯、茶艺书道等世俗化、大众化的场景行为影响人的日常起居,于细节中见旷达心境、朴素生活。实际融合中,禅文化提炼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或直接选取有共同表意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如茶、云等;或通过相似元素间接传递,使人产生联想。如圆融堂客栈标识采用黑白配色,以三个并列圆形和篆书变体构成形态,既是素简禅意,又让人联想太极、水墨、书法等中国元素。“圆”是中华民族偏爱的形象,寓意圆满团圆,以圆诠释“圆满融通”的禅理也很贴切。类似的,“半”在中华民族审美中常有含蓄变换、朦胧虚空等意蕴,如半窗疏影客栈以窗格光影和遮掩暗示时光流变;云半间客栈以半朵流云象征阴晴变化。

2.3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在当代禅意空间中的运用策略

2.3.1 对自然物象的比附

中国人善用自然物象比附文化情感,花鸟草木、江河日月、田园山川等都是可被比附的审美意象。在当代禅意空间中,设计者或抽象简化,或直接运用,或以不同手法叠加呈现自然属性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如,松风十里客栈标识化繁为简,仅强化风的动态和松针形象,却让人感到松林的悠远禅意。云水间客栈取风物景色,以水墨留白手法描绘云水之间驾扁舟的渔者形象,使人感知到二维形象外超然隐逸的意境。一池荷叶客栈通过二维与三维、抽象与具象的融合诠释荷叶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禅意要素。从抽象的荷叶纹logo、圆润夸张的墙绘到具象的荷叶形纸灯、中庭池塘……各种形态的荷叶形象密集呈现在空间中,强化了主题体验(图 2)。


 ▲ 图2 松风十里、云水间客栈标识

   和一池荷叶客栈中的各种“荷叶”形象

2.3.2 对人为事物的再造

文章分析的人为事物包括建筑、诗词、器物等。调研中,单一运用人为事物的案例不多。人为事物塑造受自然环境、教育经历或某些事件影响,因此无论是这些形象本身的创造还是二次创作基本都依托自然要素和人文典故。

调研案例对建筑形象的再造较多,如二维形象中,草鞋山庐客栈标识选取国画中的江南屋檐形象,仅以两笔概括造型,草鞋、屋檐等人为事物融于山等自然物象之中。三维形象的塑造多用新中式风格[13],即保留中式审美语言,提取原初的中华民族视觉符号特征,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观念、手法结合,重新演绎传统中国艺术[14]。如波罗蜜多酒店内茶室圆融轩将简化的中国园林景观引入室内,曲折路径和多变高差丰富了空间层次,木质斜顶、格栅花窗都是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呈现。尽管塑造不多,竹林竹罐、碎石水景等复现了中国园林的禅意氛围。同样,部分客栈中仅保留外形结构而减去繁复花纹的架子床、象征“空与留白”的改良屏风、以现代手法绘制的中国戏曲人物画都体现了类似智慧(图 3)。

▲ 图3 圆融轩中国园林景观/客栈架子床和戏曲人物画

2.3.3 对文化典故的凝练

文章分析的文化典故包括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佛教禅宗典故、人的生活行为习惯及思想哲理等。相较于自然物象和人为事物,它更抽象。因此在当代禅意空间中运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需凝练文化典故,化“虚”为“实”。设计者常选取佛经故事和中国元素符号中共有的、含义相近的形象,如茶、蒲苇、竹木、云等,形成中国禅文化的特色视觉载体,也更易获得民族的文化认同。

例如,一花一世界等客栈名称取自佛经或相关术语、物件,却在标识、门牌和室内陈设设计中运用宝相花等实在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揭示禅诗典故等;“平常居”标识以木结构建筑、扇子与花的组合传递平淡的禅居理念;“荣枯山房”标识将枝叶造型结合书体设计传递“一岁一枯荣”的意蕴和盛衰规律;百尺竿客栈字体结合竹竿形象,寓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佛家成语典故;坐看云起时客栈标识结合云气动态与字体设计,展现王维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吃茶去客栈则抓住中国人的行为喜好与生活态度,用形似茶壶、茶担的绿色字体体现中国茶道、茶禅一味等文化要素。

2.3.4 人、事、物合于一体

文章对调研的28个拈花湾酒店客栈logo进行符号元素属性分类,如“单一自然物象”“自然物象+人为事物”等,并分别列举了这7个详细分类下的logo数量及所占百分比(表 5)。通过整合发现,样本中符号涉及元素“与文化典故相关”(即“单一文化典故”或“文化典故”与其他任意一项或两项其他要素组合)数量最多,共计17项,占总样本百分比达60.7%。“与自然物象相关”(计算方式同上)数量紧随其后,共16项(表 6)。从符号多元属性角度看,目前运用“单一元素”仍较多,运用“三种元素叠加”的仅1项,占3.6%。人、事、物要素两两组合或三者结合的案例占将近一半比例(表 7)。

研究还发现,借自然物象表意的视觉形象呈现色彩、图案、造型信息较多,更具体生动。设计者抽象改造时会放大其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特征,使人一眼可辨识、把握精髓。这也是借人为事物表意形象的重要方法。对本就抽象的文化典故或事件,要挖掘其中记述的事物,把想象或心理上的概念凝练为实际可看的形象。设计者常借书写笔法、线条粗细、字体排列、空间氛围营造等方式呈现此类形象。类似规律也适用于三维和多维空间形象展示,因此当代禅意空间中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运用可将人、事、物要素组合,使其在相互关联中综合更多元的视觉表达方式,触发心理、思想和其他感官的联觉。如,芦花宿客栈logo以深浅不一的三束棕色系芦花为主形象,字体设计和墙绘中亦见芦花飞絮元素。空间设计上,客栈多用木材、亚麻等材料,与标识色调一致。门口的乌篷船、池边芦苇和蒲草再次强化“芦花”形象。“宿”本是供人躺在席子上睡觉的屋,周围遍植芦花不仅体现我国江南太湖地区的自然风貌,展现出淡雅生活观,更呼应“一苇渡江”的佛教典故。这一空间中,平面的、立体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与禅文化融合,自然物象、人为事物与文化典故融合,包含了人、事、物三个层面的信息。

3.1 场景营造 沉浸体验

时代进步和技术转型使文化传播方式不断更新,视觉形象逐渐打破单由二维传播的藩篱,变得丰富多元。场景营造能使观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文化记忆和认同感。如实景演出《禅行》创新性地融入茶艺、香道、奏琴、抄经等活动,以山水建筑为背景,以歌舞活动展风情。游客在体验性场景中能实现观赏者到参与者身份的转变,共同参与文化视觉形象的塑造。在此基础上,拈花湾香月花街等空间结合我国传统节日特色营造不同情境,以清雅意境和国风禅意集市传递东方美学意蕴。除茶点制作、布艺手作等常规项目,新年花火集市还有花供颂钵、功守道、投壶、顶中幡、击空灵鼓等活动。着汉服、化唐妆、烹茶点、绣香囊、制团扇……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变得可穿、可尝、可触,使人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休养疗愈、放松身心(图4)。以场景营造创设具有沉浸体验感的禅意空间能拉近人与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距离,带来超越视觉感官的享受。


▲ 图4 拈花湾官网展示国风禅意体验活动

3.2 声光结合 数字科技

前沿声光及数字媒体技术能带来丰富观感和打破时空的交互体验,使人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表达体验,助力视觉形象高效快速传播。如经多次迭代升级的《禅行4.0》融合先进声、光、电、影技术,领衔国内夜游市场,激发了禅意文旅空间活力:艺术灯光与激光投影赋予广场雕塑“生命”;经编组的无人机在七夕带来“鹊桥相会”表演;机械莲花与光影水幕结合,泛光照明烘托气氛,随花的动态节奏变化;园区各处石阶小径前的沙弥装置上设亮暗呼吸灯,配合演出中渔船灯笼的光晕,将人与东方禅境的互动传遍小镇。拈花湾乘着智慧文旅的热潮开发新型游览场景,以顺应时代审美的方式诠释中国禅文化恬淡旷达的生活态度。这种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再现更利于唤起观者对地域和国家文化价值的认同。

在禅意空间中利用数字技术传播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另一路径是借虚拟现实、增强交互等手段采集、加工、储存文化信息,建立视觉素材库,结合测绘遥感技术构建实景三维数字模型[15]。实体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使观者能在360°云观赏中满足文化保护、教育研究等需求。这能使珍贵的文化遗存得到永续保存,尤其对禅意空间内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抢救性工作及其现代价值开发有重大意义。

3.3 文旅融合 IP助力

文化IP承载用户情感,助力文化传播,提升品牌价值。以拈花湾为代表的禅意空间自主研发IP,以小镇禅意生活理念为根基,植入本地非遗文化元素,结合惠山泥人圆润讨喜的身形和表情设计出“微笑禅者”等形象。该形象被广泛运用于空间装饰及摆件、香囊、礼盒等各类文创产品、表情包设计,在线下零售和新媒体社交平台上获得广泛传播。视觉形象的传播本质是一种文化传播,“微笑禅者”等可识别的IP形象体现了设计师解读、转化禅文化的能力,变打卡式的旅游观摩消费为有深度的文化体验,促进了城市文旅经济繁荣[16]。

不同于长城、黄河这类独立、宏大的IP形象,拈花湾倡导的顶级文旅IP结合场景设计,把平面、空间和多维体验项目中各种不同形态的形象综合到一起,渗透到衣食住行各方面,成为一种使情绪和既视观感密切结合的生活方式。在拈花湾没有某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标志或建筑形象代表小镇整体特色,却处处可见中国禅文化元素。挖掘潜藏的精神文化内涵,把简单的形式模仿转化为对其现代性价值的提升,是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在禅意空间设计中迸发活力的奥秘[17]。

拈花湾是让中国禅文化照进日常生活的文旅小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可观可感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中传递禅文化要义,使人回归真实自我。空间中丰富的二维、三维形象和多维场景动态形象提供了以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为载体传播中国禅文化、展示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实际经验。通过观形态、析途径、致远播的思路分析发现,它提供了对自然物象的比附、对人为事物的再造、对文化典故的凝练以及人、事、物合于一体等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当代运用方法,指出了场景营造、沉浸体验、数字科技、声光结合、文旅融合、IP助力等未来传播方向,对当下其他禅意空间的设计有重要推广意义。

拈花湾禅意空间的设计把中国禅文化凝练成彰显东方造物美学的符号,使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传播适应时代发展和当下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魅力。这启示设计者不断探索有效转化传统形象、将其变为现代设计语言的新方式。设计者要善于利用现代领先、流行的设计手法、材料、技术等,也要以传统文化为精神引领,以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为呈现媒介,处理好传统设计、经典文明与当代设计的关系,在自然山水、建筑景观、人文艺术交融的作品中实现文化的认同、传播与价值转换。这对延续中华文脉、助力中国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等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李莉,孟凡行,季中扬,甘锋.“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与“共同体意识建构”笔谈[J].民族艺术,2021(01):12-25.
[2]刘莉.中华文化符号的层次、特征与传播[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3):94-104.
[3]邓启耀.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形成与文化认同[J].民族艺术,2021(06):16-28.
[4]李雪艳,任欣玮,岑雅婷.乡土材料在民宿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12):49-53.
[5]朱琦,李爽.江西传统隔扇装饰元素在现代家具中的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05):83-87.
[6]吴凡文,赵景怡,彭淑玉.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视觉形象解析——以客家建筑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2):62-64.
[7]王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下的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J].民族艺术,2021(06):29-36.
[8]岑雅婷,任欣玮,李雪艳.论庐境西溪酒店室内设计中“柿”文化意象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2,29(09):98-102.
[9]喻春勇.民族融合视域下的格义与佛教中国化[J].普陀学刊,2021(02):180-196+281-282.
[10]宋兆颖.禅境在当代佛教建筑设计中的表达策略与方法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20.
[11]王璐瑶,周雨卉,李永春.基于设计事理的禅茶空间的治愈性表达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2,29(07):6-11.
[12]严锐.新中式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禅意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9.
[13]王欢欢,许继峰.以汉字拓展新中式家具设计表现探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11):10-13.
[14]张庆东.基于“禅”文化背景的民宿空间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21.
[15]叶子.让敦煌在数字空间永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6-30(005).
[16]张源能.地产园林景观禅意的营造探究[J].城市建筑,2022,19(22):179-183.
[17]李倜.当代茶室空间中禅茶文化精神的设计表达——以“磬水岩香”茶室设计为例[J].
城市建筑,2021,18(21):107-111.


注:本文来自《家具与室内装饰》杂志2023年第06期。



 
» 上一篇: 基于价值共创的餐饮IP赋能乡村旅游设计策略研究 ——以乐山苏稽古镇跷脚牛肉为例...
» 下一篇: “美好生活 设计未来”学术论坛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隆重召开...